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版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及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方法指津考点1.文言断句与划分朗读节奏【考点解读】古文一般没有句读,为文言文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按节奏分割,使之便于阅读和理解。例如《咏雪》一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只有正确停顿,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如果断句有误,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一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二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三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划分原则方法及示例理解文意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借助标志词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找名词(或代词)名词、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确定停顿的位置。明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看虚词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前面一般都要断开。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其它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该断开。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借助修辞断句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考点2:理解文言实词【考点解读】实词,即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有些实词还会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实词增加了难度。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其他重点文言实词。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技巧】1.组词推断法。文言文大都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大都是双音节词。解释文言实词,最常用的就是组词法,即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如: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唐朝人尚且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尚”可以组词为“崇尚、尚且、高尚”等,代入其中,“尚且”最恰当。2.字音推断法。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来翻译。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解析:根据语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连接整数与零数,由此判断“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据形索义法。根据汉字的形旁判断汉字的意思。例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解析:形旁从“”的字,本义大都与心情有关;“显”意为“热、暖”。“心”与“显”联合起来表示“心里燥热”。本义:心燥,不冷静。引申义:愤怒,生气。据此可知,“愠”在句中的意思是“生气,恼怒”。4.成语推断法。根据成语中该字的意思推知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例如:与人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解析:句中的“期”可借助成语“不期而遇”来理解,不难推断意思是“约定”。5.语境推断法。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推断。此法多用于解释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解析:句中“故”为多义词,有“所以”“旧知识”“缘故”等意思,结合语境,这一句中的“故”应为“旧知识”。6.语法推断法。根据该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例如: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解析:句中的“传”为主语,故可推断此处“传”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因此“传”应
Ta的资源

赵灵芝《山路》阅读答案及解析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活动设计:修复爱的联结--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教师上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时可以带学生做的事:读案例学法律知识

阿来《杜鹃声中访米仓》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考前押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