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诗法的解诗策略举隅--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一、中国古诗“程式化”特点下隐藏的解诗路径从四套全国卷来看,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题的命制与前两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从考查形式来看,依然是一道客观题加一道简答题;从考查内容来看,仍着重考查“内容情感”(写了什么)与“表达技巧”(怎么写的);从所选文本来看,依然偏向格律作品(近体诗与词);从命题导向来看,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解诗能力。高考命题多年呈现的“稳定性”,说明“三新”背景下对学生阅读古诗所需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这种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能读懂古诗,会解诗。很早以来,我们教师就充分认识到高考古诗阅读鉴赏,“读懂”是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究,总结了很多读诗、解诗的方法,比如读诗题、读诗人、读注释、抓意象、明意境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的提炼,让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抓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习的效益。然而在现今命题形势下,这些方法却又总显得那样无力,并不能很好地破解命题“痛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细致地梳理这些方法,会发现这些做法要么试图从外围解决问题(如读诗题、读诗人、读注释等),要么将文本作模糊处理(如抓意象、明意境等);而高考命题往往站在细处,通往理解的深处,那么这些看似有板有眼的方法总结与命题要求就凿枘难合了。如何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不妨回到中国古诗的特质上来。诗歌本有诗歌的特质,而中国古诗(尤其近体诗)又更具独特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较为“程式化”。以近体诗为例,要求讲究格律、声韵,规定了相应作品的句数以及每句的字数,诸多外在形式的规定与约束有如“镣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者”(诗人)的自由,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创作“程式化”的问题。当然,这种“程式化”并不是缺少生气的表现,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就如国粹京剧的“程式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一种“程式化”表现的背后,实则都是强烈的法度意识、边界意识。中国古诗(尤其近体诗)亦是如此,很多解诗的密码就秘而不宣地隐藏在这种富含法度的“程式化”中,如果我们不能拥有那把秘钥,很多解诗工作恐怕只能隔靴搔痒,甚至走向谬误。对于文本解读,孙绍振教授曾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结——从创作论角度解读文本,赖瑞云教授称之为“解写”。这个理论总结尤其适用于中国古诗。长久以来,中学语文界对于中国古诗的解读多是“读者心理”视域下的,“作者心理”视域下的解读基本限于孟子所倡导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至于从创作论角度解读古诗的做法更是严重缺席。其实,自古就有“诗向会人吟”的说法(出自《增广贤文》),这说明要真正读懂古诗,读者须得是“会人”。何谓“会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懂创作心理的人,也就是能解“写”的人。而古诗的“写”又主要表现在它的“程式化”特点上,藏在它的创作法度(“诗法”)里。二、以“诗法”,解“诗义”中国古诗的创作法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炼字到炼句、谋篇、用韵,无一不蕴藏法度。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诗法”之于解诗意义重大,分别为句法、章法、写法,下面将逐一展开阐述。1.句法——解诗语真义诗句是中国古诗表达完整语意的基本单位,因其语言组织大不同于正常话语,而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多障碍。其实,这种不同于寻常话语的语言组织与表达,正是历代诗人长期探索诗句表达技法的经验累积与审美沉淀,是中国古诗“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语法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诗句可以不必是一个语法句,它可以是两个甚至三个语法句的合并表达,还可以不成语法句。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半江瑟瑟半江红”“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些诗句都是两个语法句的合并表达(如“东边日出”一个语法句,“西边雨”一个语法句),通俗地讲,就是一句诗里说了两句话的意思。至于杜甫的“对食暂餐还不能”(《早秋苦热堆案相仍》)、韩愈的“欲去未到先思回”(《李花赠张十一署》)则又是三个语法句的合并表达了,可谓一句三意。孙绍振教授称此为“诗句大于语句”。这种句法处理大大增加了诗句的的信息量,提升了诗歌语言的稠度。而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样的诗句就不是语法句,因为整个诗句并没有谓语动词,只有诗人精心裁剪过的几个名词而已。这种句法处理因摆脱了谓词的动作性限制,大大拓宽了诗句的想象空间,但在“还原”成话语的时候则需要我们添加必要的语法成分,甚至引进相关典故,否则很难明白其中含义。如“桃李春风一杯酒”这“一杯酒”如果不知道是从王维著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来,那么对整句诗的解读就会失准。而当表达成一个语法句时,因受限于字数,又常常会有诸多的省略现象。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中“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春风”看似“笑”的宾语,但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的话,整个诗句就费解了。其实,这个句子在“春风”前省略了介词“于”,
Ta的资源

赵灵芝《山路》阅读答案及解析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活动设计:修复爱的联结--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教师上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时可以带学生做的事:读案例学法律知识

阿来《杜鹃声中访米仓》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考前押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