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新题的必备知识寻踪--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新题述评所有考题都是由与其相应的知识所支撑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其背后也潜藏着起支撑作用的语文必备知识,诸如语法、修辞、逻辑、章法、文学审美、写作方法以及语文课程原理等知识。不少考生由于缺乏相关语文必备知识,面对新题而束手无策。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题,也感到非常困难的原因所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考题表象寻找潜藏于背后的语文知识,对于高考语文新题的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一、背后潜藏着语法知识,不明了岂不束手无策新1卷(下文不署年份的试题均为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从略)20题指出“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要求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不仅考生被懵住了,连语文教师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主要原因在于这道题背后潜藏着一种语法知识,即名词与形容词重叠的词法知识。词法与句法同属于语法,词法知识是语法知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的词法知识,现在一般语文教师都不甚了了,或许以前在大学中学过但由于长期不用而忘却了。须知,名词重叠有“每一”的意思,动词重叠有“试一试”的意思,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知晓这种重叠的词法知识,面对“处处、微微、早早”和“处、微、早”之“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的难题就会豁然开朗。由于名词重叠有“每一”的意思,所以名词“处”重叠为“处处”,就是“每一处”“到处”的意思,“处处”比“处”范围广,能突出干燥、结实之地面的幅度之大。由于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所以形容词“微”重叠为“微微”,就是“很微小”“很微弱”的意思,比“微”更能表现泥土的黄色之浅;同样形容词“早”重叠为“早早”,就是“很早”的意思,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网传答案有“微微”重叠后比“微”程度更轻之说,其实把意思搞反了,形容词重叠没有这个规定性,只有程度加重的规定性。错误原因在于角度错位。在句中所描述的泥土“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上,“微微”当然比“微”程度更轻;但在形容词的重叠意义上,“微微”则比“微”程度更重。形容词“微”本来就“微小”“微弱”,重叠为“微微”后“更微小”“更微弱”,无疑程度加重。综合形容词的重叠意义与句子“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来看,越是在“微小”“微弱”上程度加重,越是在泥土的黄色上程度减轻,所以,不能把形容词“微”的重叠意义错位成句子“黄色之浅”的整体意义,这个不搞清楚上课讲解学生也听不懂。毫无疑问,其他语法知识也可以潜藏于相应的语文试题背后支撑着相关命题及其答案的成立。明乎此,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借助相关语法知识来解决相应的语文问题。语病修改教学需要教学生借助表述简明、前后连贯、表达得体、成分搭配、关联词搭配、褒贬配合等语法知识,以解决语病识别与修改问题;文句教学需要教学生借助句子成份功能、长短句性质、复句特点等语法知识,以解决文句理解问题;文言文教学可以教学生借助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句法知识与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等词法知识,以解决解释与翻译问题。二、背后潜藏着修辞知识,不清楚岂不无计可施新1卷22题要求区别两个“像……似的”在表意上的不同,表面上看是一道思辨分析题,其实思辨分析依据于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两个“像……似的”是不是比喻,或一个是,或两个都不是,作出一种选择即可,但实际答题的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不少考生没有掌握比喻的本质属性。只要掌握比喻的本质属性--具有相似点的两类事物方能构成比喻--的知识,就能轻松地作出正确的选择。(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中的“像……似的”,不是比喻,句子中不存在两类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只是猜测而已,其句意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题(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中的“像……似的”,不是猜测,而是比喻(明喻),句子中存在两类具有相似点的事物,即“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新1卷第9题(乙组),要求围绕关键词“河流”“写出”散文《给儿子》的“短评思路”,也是一道思辨分析题,其思辨依据于思路分析,思路分析依据于三个层次的概念的理解,一是短评,二是短评思路,三是围绕“河流”的短评思路。三个层次的概念的理解,又依据于“河流”的“意味”理解。理解了“河流”的“意味”,写出其“短评思路”就方便多了: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道,并承载着人的思索。由此可知,“河流”的“意味”的理解,只要寻找到潜藏在背后的借代与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即可
Ta的资源

赵灵芝《山路》阅读答案及解析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活动设计:修复爱的联结--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缓解初中生亲子冲突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教师上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时可以带学生做的事:读案例学法律知识

阿来《杜鹃声中访米仓》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考前押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3****1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