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下册教材常见问题答疑.docx 立即下载
2024-01-02
约4.5千字
约10页
0
1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下册教材常见问题答疑.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下册教材常见问题答疑.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2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下册教材常见问题答疑一年级下册01问:“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学习要求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一年级下册)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园地一安排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认识大写字母;在对比中了解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形体的不同;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不要求默写。在教学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其中的声母可以按照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呼读音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大写字母,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为第三单元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02问:《谁和谁好》中,“不吵也不闹”一句中的“不”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一个标注“bù”,后一个标注“bú”?答:在普通话中,“不”在自然语流中有音变现象。其变调规律是: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字的本音bù;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1)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本音bù。如:不多bùduō不听bùtīng不行bùxíng不能bùnéng不好bùhǎo不敢bùɡǎn(2)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如:不是búshì不要búyào不会búhuì小学语文教材在全文注音的情况下,标注轻声、变调等语流音。其中,“不”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无需掌握变调规则的前提下,直接学习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语感,更好地发挥拼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功能。03问:《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在那儿住过”的“过”为什么读轻声而不是四声?(一年级下册)答:普通话的轻声同语法和词义有密切关系。有些轻声可以从语法上加以确定,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过”作时态助词时读轻声,表示完毕,或某种行为、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过”作动词时读四声。“在那儿住过”中的“过”为时态助词,应读轻声。04问:“语文园地三”在讲音序查字法时,“chu”这个音节为什么没有声调?答:低年级小学生所查字典一般为小型字典,如《新华字典》和《新编小学生字典》,这类字典因为收字较少,一般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呈现的都是不加声调的音节,查找时按照指示页码翻到该页,再按照声调找到要查的字。教材中不带声调的“chu”,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客观呈现。05问:为什么大多数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上呈现的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答:“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的《魏略》:“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句话在后世流传中,逐渐演变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相近的版本。教材中选用的是其最早出处的文字面貌。二年级下册01问:《找春天》第二自然段中的“奔向田野”,“奔”应该读“bēn”还是“bèn”?答:“奔向田野”的“奔”应该读“bēn”。“奔”读一声时,有“奔走、急跑”的意思,强调奔跑的状态;“奔”读四声时,意思是“直向目标走去”,强调不偏离目标。根据《找春天》一课的上下文语境,此时孩子们的状态应是跑而非走,“奔”应读一声,表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激动心情。02问:《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应该读轻声,为什么教材中的注音是“wèi”?答: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读音。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笋芽儿》中“唠叨”的“叨”。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语,教师可以用示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统编教材后续册次,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03问: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第二个“哪里”是否应该改为“那里”?答:在这句话中,“哪里”表示任指,句中的前后两个“哪里”相呼应,表示条件关系。类似的表达如:“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又如:“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04问:《蜘蛛开店》的第六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都出现了“第二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第十段中的“第二天”应该是“第三天”吧?答:这里的两个“第二天”,分别指蜘蛛有了卖围巾的想法之后的下一天,以及蜘蛛有卖袜子想法之后的下一天。如果将后面的“第二天”改成“第三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织围巾“足足忙了一个星期”,而且,后来顾客是哪天来的也没有交待,这中间可能过了很多天,第二次换招牌不会是“第三天”发生的事。三年级下册01问: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题为什么不是《惠崇春江晓景》?答:古诗在不同版本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下册教材常见问题答疑

文档大小:1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