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16课两晋与南朝学习目标:魏265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西晋,定都洛阳。西晋快速灭亡原因小故事:《傻瓜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司马炎:司马衷,你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守住祖宗创下的基业啊?过来,我出几个问题考考你,拿回去做,三天之内答复我。司马衷:(战战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新课探究2.后果一2.李自成起义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3.明朝灭亡经过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一2.清军入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一、选择题1、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焚书令的建议人是()A.蒙恬B.李斯C.白起D.廉颇2、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的时间是()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13年D.公元前216年3、秦始皇“坑儒”的对象有()①儒生②方士③道士④农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是()A.统一文字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刑罚严酷D.焚书坑儒5、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②征发农民去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算起,旧中国历届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等,一共有1182个。其中同清政府签订的就有633个,分别是: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11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共签的55个。如果按照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来规定中国的国耻纪念日,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摊到3个。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们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教育意义?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设计制作:茂名新世纪学校畅新利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轩榭池沼丘壑嶙峋镂空蔷薇重峦叠嶂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总是一幅合作学习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第四段(1):第四段(2):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第五段(1):明确:“




第3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一、选择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2、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后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3、河南洛阳是著名的古都,下列朝代曾以它做为都城的是()A.夏朝B.西周C.春秋D.西汉4、春秋时期,第一位君主是()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幽王D.周平王5、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第9课我们就跟随一个人共同完成一次跨越千年的穿越——农业农业1.从越南引进__________2._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_5._________种植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手工业的兴盛蜀锦南宋棉毯在图中找出宋代著名的瓷窑探索与发现:图中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宋代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按照教材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科技文化的教学,再进行时代风尚的教学。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将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有话可说的时代风尚提到了最前面,并且将时代风尚的内容采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讲服饰时不仅讲胡服,也讲男装,不仅讲服饰还讲妆容。这样的处理不仅化难为易,也使历史更加丰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奠定良好的基调。在这一环节学生了解唐朝人的美食、服饰、妆容、娱乐生活,从中感受到唐代开放、中西互通、民族融合的生活特




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2.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教学重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




10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一、《诗经》和楚辞《风》是各国的民歌,又称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八月扑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一首诗反映了西周农业发展情况,而且告诉我们古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所以说诗的出现是和生产劳动分不开的。2.楚辞《离骚》的意思是说屈原遭受去国离家的忧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二、神奇的编钟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示意图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的个人简介中错误的一项是()A.名丘,字仲尼B.生活在战国时期C.鲁国人D.孔子的出生地在河南安阳2、对于孔子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伟大的思想家②伟大的史学家③伟大的文学家④伟大的教育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孔子的思想主张被归纳为()A.“兼爱”、“非攻”的学说B.“仁”的学说C.“礼”“法”结合的学说D.“无为而治”的学说4、儒家学派的创立人物是()A.韩非B.孔子C.墨子D.老子5、下列思想中,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的是()A.儒家学说B.道家学




材料一: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lǐn)俱丰实。真实地反映了盛唐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在农业发展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唐代的丝织品、瓷器、船舰、银铜铁锡制品、纸张等产品高度的工艺水平,驰名中外,促进了商业的然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二:唐王朝约三个世纪的历史中,稳定期达一个世纪。唐王朝经历一个多世纪安定的发展,这才造成玄宗时代的“开元之治”①,进入唐王朝的全盛时期。“是时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鲁班,姓公输,名班(亦有人称公输盘及公输般、班输等),尊称公输子。汉族,东周鲁国人(今山东滕州),由于他是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或者鲁般,“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营造法式》一书的编纂者。自元




《社戏》习题一、正音。1.撺()掇2.不惮()3.长吁()短叹4.怠()慢5.桕()树6.后篙()7.秩()序8.纠葛()二、看拼音写汉字。1.jié()力2.lài()子3.船jí()4.cuō()合5.松xiè()6.fú()水7.yǎo()水8qiū()蚓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省2.行3.翘4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渴()______缉()______踊()____




第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选择题1、下列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②“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③“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出来的④“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2、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A、1997年6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8月1日D、




红色景点:第一组:A.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B.湖南湘潭韶山C安徽黄山.第二组:A.四川九寨沟B.江西九江庐山C.陕西延安第三组:A.浙江杭州西湖B.河南嵩山C.江西吉安井冈山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他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会:明天会更好!




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7026.htm"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HYPERLINK"http://baik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