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王阳明 ,:,; ,;,; ,;,; ,。,; ,。,; ,;,。 ,;,。 ,。,。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 译文 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王阳明家训的现代价值 诸焕灿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兴旺五千年,在于家教的支撑。“家训”以其特有的形式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有其父必有其子”,“娶媳先看她娘”;当看到一个不懂规矩、胡作非为的人时,就会说“没有家教”,说的就是家风的好与坏对子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周公姬旦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自后有先圣先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孔子、孟子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为明显,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亦给后人作出了高标。孔子对儿子孔鲤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著名的“鲤庭承训”,后来,孔氏子孙便以“诗礼传家”作为孔氏的家学风范。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在如此众多的家训之中,《王阳明家训》又有着特殊的作用。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所谓“赣州诗”乃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以后,至十三年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家训第一句“幼儿曹”中,“曹”字是:等、辈之意;整句意为:孩子们。后面所有话语,均写得极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承担着守护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多数家训文本以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讲授为主,极为直接地针对着本族子弟的实际行为,极为现实,效果明显。而在这篇《王阳明家训》中,“重德修身”更是核心内容,经过“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达到“心化于内,形化于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良知。 家训的对像宪儿,即王正宪。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已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孙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是年,正宪八岁。 正德十一年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陞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次年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十月平横水、桶岗诸寇。十三年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陞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夏,王阳明在赣州巡抚衙门接待了从余姚家乡来赣州看望他的叔父王德声。王德声名为叔父,实际上两人年岁不相上下。叔父留衙三个月,当他准备回归余姚时,王阳明即写了《送德声叔父归姚》诗:“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之句。但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为它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闲。但家中有正宪儿,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最为紧要的了,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整篇家训,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通俗易记,便于朗颂,采用歌谣体的形式,向子弟们严正指明“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首先应该重视德教,教育如何做人。因为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一个自私自利、唯

你的****书屋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