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




《红楼梦》分回练习71-80回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凤姐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恰到这时,夏太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B.贾母的八十大寿,祝寿的礼仪死气沉沉,草草收场。而且就在这一天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的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激化到剑拔弩张的程度。C.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




《论语》知识点整理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③张良出,要项伯。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令将军与臣有卻⑦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招樊哙出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③窃




66句《论语》的经典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论语十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二、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2017年上期椒山小学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学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工作总结一个学期的国学课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共同感受诵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本册教材节选自《中华经典诵读》,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集录了诗、词、文言文等。在经典诗文的润泽中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面也收获颇多。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








理论授课题目诗经静女授课类型课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学时4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重点与难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难点: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等)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第2课诗经静女导入有人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同“尔”,你们的)二、古今异义1.其实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结果实)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2.去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②名我固当(名,称呼)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用指甲划破)⑤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一、核心解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在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t"_blank"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愛]“愛”字在上古有兩個常用的意義。一是親愛、疼愛。《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母。”這是古今一致的。二是愛惜、吝嗇。《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其二毛,則如服焉。”這個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的文言文裏。《宋史·岳飛傳》:“文臣不~錢,武臣不~死。”在現代漢語裏,“吝嗇”一義已經不用。[謗]“謗”字在上古只是指背後議論或批評別人的短處。《戰國策·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謗”是公然的評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31-40回)●第三十一回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梗概】宝玉服侍袭人,向王太医问药。端阳节王夫人治席请薛家母女赏午。众人不欢而散。宝玉因此而回房中长吁短叹,并因心情不好借情雯跌折扇子股子还顶嘴而要撵他。袭人等跪求方免。晴雯讽刺袭人正经还没混上个姑娘就称起我们了。宝玉要情雯撕扇子,麝月出来干涉,宝玉说千金难买一笑。钗、黛谈说湘云往日的调皮作为。王夫人说湘云有了婆家,湘云给袭人等带来戒指。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两人在蔷薇架下拾到宝玉遗掉




《过秦论》学案【学习目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3.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文学常识】1、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9256.htm"\t"_blank"贾谊(前200-前168),世称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75927.htm"\t"_blank"贾太傅、HYPERLINK"http




PAGE\*MERGEFORMAT40《道德经》名言/名句/语录HYPERLINK"http://www.juzimi.com/ju/19059"\o"查看本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HYPERLINK"http://www.juzimi.com/writer/%E8%80%81%E5%AD%90"\o"原作者:老子"老子《HYPERLINK"http://www.juzimi.com/article/%E9%81%93%E5%BE%B7%E7%BB%8F"\o"出自《道德经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2.而性㤖愚(“㤖”通“懦”)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二、词类活用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