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概况(581—907)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总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具体史实】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封建选官制度科举制。文化: 思想:儒学复兴; 科技: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通俗文学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注重规范法度;张旭、怀素。绘画吸取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山水画;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执行①产生背景: a、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崛起,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能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b、隋统一之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定义:由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 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③发展演变: 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考试取士,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b、唐代加以完善,分为制科与常科,定期考试,唐中期以后以进士科为主。 c、宋代重文轻武,对科举制进行改革,实行三年一考,殿试及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实行的糊名法。 d、明清随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逐渐僵化 正面影响 ①打破了门第士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政机会,从而扩大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②将考试成绩与选官相结合,有利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③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负面影响 ①科举制实质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②在古代社会后期,科举制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僵化,对中国教育起了负面作用,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又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原因: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日趋没落的教育制度;广泛兴办的新式学堂;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心理的影响。 意义: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旧式教育制度的解体和新式教育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西市唐代及之前的城市有何特点?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羁縻府州 西突厥:武力征服;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Ta的资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吉林九台区加工河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lj****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