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x / 文档详情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x 立即下载
2025-01-15
约5.3千字
约66页
0
2.9M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x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C影响SSI发生率的临床变量
	C影响SSI发生率的临床变量
一、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SiteInfection,SSI)







SSI≠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出现脓性分泌物、脓肿或蜂窝组织炎,即被简单定义为手术部位感染
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三个层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是一种主要的术后感染


患者(即宿主)的响应,在影响感染率的因素中是一个重要变量




发生SSI的后果--会使患者产生疼痛、痛苦、畸形,增加了大量的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
根据CDC的统计,医疗费用增加的原因:
住院时间延长
再次入院
再次手术
导致SSI的前提条件

研究证明:
•伤口污染是造成感染的前提条件
•外科伤口每克组织污染大于105,SSI危险性明显增加

•异物存在,则少量微生物也可引起SSI
SSI危险因素:患者方面
病人因素
SSI危险因素---手术方面
手术因素
三、手术切口分级




	清洁伤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
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开放性创伤手术
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


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清洁
SSI可以分为3个主要类型
令浅部切口感染
令深部切口感染
令器官/腔隙感染



大部分SSI发生在伤口周围组织的浅表层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耐药金葡菌
耐药表葡菌
浅部切口感染



手术后30天发生的仅累及
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
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
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
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软组织如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腔隙引流出脓液
2、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检查、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腔隙脓肿或其它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C影响SSI发生率的临床变量
SSI的风险因素—术前



•备皮方法
•术前抗生素使用
•皮肤消毒方法
•手术人员的洗手消毒
SSI的风险因素—术中



•手术室环境
•手术人员着装
•隔离措施
•物品灭菌
•无菌技术与管理
SSI的风险因素—术后



•无菌辅料的使用与更换
•抗生素的使用
•切口接触时的措施
•患者的自我保护措施
所有的外科手术伤口都受到了细菌的污染,但是只有极少数伤口确实出现了感染
不同的外科手术有不同数量的可能污染伤口的细菌;伤口内细菌数量的增加将会使感染率增加
对于不同的患者人群,由同一名外科医生实施的、具有相同的污染程度的、相同的外科手术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感染率
	C影响SSI发生率的临床变量
外科手术部位的微环境

细菌接种物来源



内毒素
•表皮葡萄球菌可能是外科手术伤口处更常见的污染物,但它很少造成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SSI中更常见的病原体
■很强的耐药性
■外毒素—杀白细胞毒素

影响伤口微环境的因素
•来自红细胞和伤口内血肿(即:凝块)的血红素是铁的丰富来源----促进快速的细菌繁殖


•手术伤口处失去活性的组织和电外科手段造成的坏死组织----细菌繁殖提供了避难所


•丝质缝合线这类异物增加了某种微生物造成感染的几率



•血浆和体液在伤口内的死腔中聚集,而这些聚集的液体中的细菌污染物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D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SSI:预防为先
SSI预防--目标



	减少手术部位细菌量
■手术部位准备
■抗生素策略
	优化手术部位微环境
	增强宿主的抵抗力
■氧供
■术中体温控制
■血糖控制




南京医科大学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文档大小:2.9M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