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3、关于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牛耕普及全国B曲柄锄和大镰出现C以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农业(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2.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火耕),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3.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4.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5.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介绍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必修课2应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不仅应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




金政权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并原因初探标题:金政权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并原因初探引言:金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他们在其统治期间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进行了重要调整和改革。这一系列举措对辽代政权的稳定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金政权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的改革原因及实施情况。1.金政权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的改革动机金政权对辽代上京道州县省的改革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1统一管理:金政权希望通过改革上京道州县省的管理体制,实现中央集权,统一对辽代各地区的管理,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安全。1.2加强控制:上




用心爱心专心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2、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自主预习】一.请自主学习教材专题二第二课p29页至P30页二.思考题目三.自主解答【互动学习】一、情景激趣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签订的条约及主要内容。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毕的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阐讲】1、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




各位老师:本单元的新教材编排改动较大,基本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更强调时代的特征,大家也可以参考新教材的顺序组织复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考纲要求:1840到1900年间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前预习:1、阅读教材填表1840—1900年列强武装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答案:1840—1900年列强武装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学案)考纲要求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课前预习1.外交政策——外交是的延续,与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依据出发,结合当时的而确定。2.建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答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




用心爱心专心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2.万隆会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




复习回顾:鸦片战争对中国有哪些影响?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革命任务变化革命性质变化一、原因(背景):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背景)结合教材P36内容分析,为什么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准备起义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三、结果: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思考:结合史实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观、客观)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②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断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3)理论著作:“三原”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原道醒世训》金田起义解除围困二、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往施行。钦此。──引自《太平天国》洪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近30年来宋代李白接受研究述评近30年来,宋代李白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奔放激昂的豪情、磅礴的气势和奇思妙想的构思而著称。对李白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他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诗歌创作的规律。本文将从李白的创作特点、对后世影响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30年来李白研究进行述评。首先,李白的诗歌创作独具特色,他的诗作充满了狂放不羁的豪情。他的诗风奔放自由,以豪放的气势、豪迈的情调和磅礴的气势而著称。他的诗歌不受拘束,充满了对自然的




用心爱心专心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




近代以来山西稻作研究近代以来,山西稻作研究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和改进,为山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种植技术、品种改良和农民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展示山西稻作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种植技术方面,山西稻作研究始终致力于提高稻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改进传统种植方式,山西稻作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水泥硬化底盘、高汤重肥等问题,导致产量低下。山西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推广了新的种植方式,如潜水育秧、生态稻作等。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稻作的产量,还能够节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入《诸子集成》书影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孟子》书影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用心爱心专心“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2)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这既是涉及中国内政的历史问题,又是涉及中国外交的现实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涵义及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解决中的运用。(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挫败分裂祖国的阴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二、学生分析【初高中衔接】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垓下之战》(第二课时)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学习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2.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学习难点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回顾预习熟读课




辽朝政权的灭亡——因多种矛盾激化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权,它在北方地区存在了近200年之久。然而,辽朝政权在其后期逐渐衰落,最终在金朝的攻击下灭亡。本文将从多种矛盾激化的角度来探讨辽朝政权灭亡的原因。一、内部矛盾激化辽朝在其建立之初,由于统治者及其官僚集团的成功管理,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内部出现了矛盾,这些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辽朝政权的衰落。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统治者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一个广泛包容的人,他没有受到门阀贵族的




近代山西榆次东阳镇的商人与社会榆次东阳镇是山西省榆次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镇,该镇上的商人一直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近代山西榆次东阳镇商人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并解释他们如何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榆次东阳镇各种类型的商人数量众多。其中包括贩子、商货贩、租赁商、资产主、地主、工匠等。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类型的生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货商的数量更多,他们是当地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另外,一些资产主和地主也经常从事商业活动,因为他们在当地拥有许多资源和货物。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