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作文的评语10篇优点:①与上一篇一样,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材料丰富是其最突出的优点,这也是考场高分作文所必备的特点。②语言富有感情,这是通过不同句式来达成的,如感叹句“好一句'非观众不可’!”,反问句“试问有几人敢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淡泊与担当?”,有这样的语句,就要比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好得多。缺点:第二个分论点,从鲍叔推荐管仲,就得出鲍叔敢于直谏的观点,稍嫌牵强。关于作文的评语2抓关键词“每个站点都有风景”可拆分为“每个”“站点”“风景”。“每个”最好可以表现出成长路上的几个节点,当然也可截取某一特定时间,但应在结尾处做相应的升华。“站点”在材料中已经给予充分说明,即提醒学生应选取人生路上的关键时间节点。“风景”则为全文的写作重点,它既可指现实中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又代表着生活中某些激励精神、温暖人心的小片段,写作过程中应紧扣题目写作,注意点题。中心立意则应拓宽思路,深度立意,适当创新。可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如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挫折重新获取勇气信心,是人生中的一道动人风景;日常生活中,家人温馨的陪伴,友人热切的.鼓励,师长殷切的叮咛,陌生人友善的微笑,是人生中一道动人的风景;写作过程中,可适当挖掘风景的深层意义,凸显其情感感悟上的内涵。文体选择此次作文偏向记叙文,当然议论文亦可构思,选择好的中心论点进行写作。最后,在素材方面,注重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风景”,叙述应完整,适当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顺理成章地扣题。也可在结尾处适当抒情、议论,阐发风景对于各个阶段的影响,升华主题。关于作文的评语3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关于作文的评语4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关于作文的评语5“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第二、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值得“点赞”。不足之处在于,全文选材的新颖度有限,全文写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此外,文章的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性,目前的次序是红叶--鸟语--树木--秋雨,可以改为红叶--树木--鸟语--秋雨。关于作文的评语6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以上是“破”。最后两段

Ja****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