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素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I.【课标条目解读】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偷袭珍珠港前365天(下)在御前会议上作出开战决定后,参谋总长杉山和军令部总长永野当即并排站在一起上奏天皇说:“将根据这项决定,向陆海军第一线的部队和舰队发布开始进攻的作战命令。”他们请求天皇批准这一作战命令。这一天,联合舰队司令部——在停泊于广岛湾柱岛停泊地区的旗舰:‘长门号”上——从一清早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决定开战的通知,直到晚上,它才接到军令部次长于下午五时发出的一份亲展电报。这份电报指示联合舰队司令部“拆看前几天送去的那封密封信”。拆看后,才知道它原来是《大海令第九号》和《大海指第一六号》。在




世袭制究竟让中国出了多少位脑残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初的皇位更迭方式本来是禅让制,即在位君主还在世之时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在某种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主动让贤,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不过,这一制度只实行了几代就难产了,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何谓世袭制?就是皇帝下台后,将皇帝九五之尊的位子理所当然地当做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儿子,自此,世袭制垄断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纵观这几千年,正是由于这世袭制的根深蒂固,使得这种皇位继承制为祸不浅。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被迫赶鸭子上架,而直接产生了不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主要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世纪40至90年代,这种探索即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表现为“向西方学习”。1.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的爱国官员(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这一主张?2.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清朝统治集团当中分化出洋务派,为了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




1.4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素材)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材料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汉高祖B.明太祖C.宋高宗D.唐太宗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3.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中朝B.设立丞相




用心爱心专心鸿门宴【复习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的用法。2、理解重要语句。3、人物形象分析。【复习设想】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点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通过反馈练习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复习课时】两课时【复习过程】一、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用心爱心专心张飞教案之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教案九、记念刘和珍君【复习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句。2、理解重要语句。【复习设想】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点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通过反馈练习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复习课时】两课时【复习过程】基础积累。1、字音、字形寥落(liáo)黯然(àn)攒射(cuán)喋血(dié)浸渍(zì)噩耗(è)不惮(dàn)立仆(pū)菲薄(fēi)踌躇(chóuchú)血痕(héng)赁屋(lìn)长歌当哭(dàng)殒身不恤(xù)桀骜(jié’ào)屠戮(lù)2、词语解




甲午海战馆甲午中日战争阅读下面材料:日本右翼史学家在修改的新版教科书中说:“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日本“对北洋水师的壮大感到了强烈的威胁,由此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黄海海战①清政府极端腐败。如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工程等。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讨论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2.饮食文化变化eq\b\lc\{\rc\(\a\vs4\al\co1(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eq\b\lc\{\rc\(\a\vs4\al\co1(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西周分封制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实施者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内容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进入了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背景:(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的武装,开展武装斗争)(2)中共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3)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2.过程:(1)时间:1927年8月1日;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2)概况:经过战斗,占领南昌城。南下途中受挫,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




中国古代“怕老婆”的历史名人大起底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二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据《《越绝书》》记载,战国时代,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地跟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有一百五十万人。一千年前中国的城市规模的超过二十万人口的有六个,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个。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




为何道光皇帝也搞“文字狱”却没留下千古骂名?可以使文字成狱,却不能让文人成名,不但不能让文人成名,而且可使之无比羞愧,使之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可以搞文字狱,却不能让文人在书上记录皇上搞文字狱。要达到这双赢效果,有什么办法吗?大臣们纷纷上谏疏举报,左右非君,动辄得咎,弄得道光很闹心。道光想做个好皇帝,既不想在竹帛上留下他以文字构狱滥杀文人的记录,也不想有文人以文字来打扰他当皇帝的快活。可这是个大难题,君臣为此博弈千年,道光自然也解决不了,所以,他问他的首席智囊杜受田,“帝尝厌群臣之进言,问杜以何法禁止之”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2、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和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法指导: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高考展望:1、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析古今改革的本质区别,学会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着重考察历史的“史鉴”功能。★知识整合:一、治乱兴衰




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人物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材百家1.纵观百家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主干知识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介绍。细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人教版的知识线索更加清晰,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运行机制介绍得更加明确,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得更加透彻;人民版教材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秦王朝的政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人教版、人民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2.百家之长(1)秦朝中央机构的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政府为了增进中印两国的关系,本着睦邻与和平共处的政策,自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同印度政府派遣的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关于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国总理周恩来在谈判开始的31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并说明谈判的任务是“解决两国间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印度在谈判中也同意这五项原则。……经过4个月的谈判和协商,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签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