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第四单元第2课时一、单项选择题读四幅图,回答1~2题。1.山脉①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B)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2.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B.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C.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①为大兴安岭,为我国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第2题,结合经纬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学习重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学习难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自主学习】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2)淸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是“国之大计”。(3)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政策。2.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兴修水利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




第页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学习目标识记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及其地位,《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及地位。知道明长城的作用,北京城的布局及繁荣。(3)简述明小说与戏剧的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朝科技著作代表,文学代表作。难点:明朝科技著作代表。自主预学一、科技名著作者著作地位李时珍这部巨著,总结了丰富了,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被誉为。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二、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导学目标课程标准学法指导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将同时期中西科技发展进行对比,理解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尤其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2.以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知识点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成就时间过程外传造纸术西汉发明________纤维纸8世纪传到西亚东汉改进后制成能书写的“________”印刷术唐代唐出现雕版印刷的《________》13世纪中期,东传朝鲜,后又从西域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C.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圆明园的毁灭》基础训练一、看拼音,写词语。sǔnshītǒnɡyīhónɡwěihuījìnlínɡlónɡtītòu二、辨字组词。┌珑()┌莱()┌瑶()└拢()└菜()└遥()[来源:1]三、填字成词。()()风光()()画意()()异宝()()海北四、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透:①伸②喘③射出④显露⑤达到充分的程度:学#科#网]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圆明园中,有,也有;有象征着,也有象征着。2.圆明园不但,还收藏着。上自,下至唐、宋、元、明、清。所以,它又是。3.本课的题目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选择题1.明代在江浙、福建和两广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却写道:“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2.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这些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




第三篇第四单元第8课时一、单项选择题(2019·玉溪一中高三月考)现代高速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B)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②—缩短宁波到上海的行程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2.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D)A.①—干旱与洪涝B.②—海潮与海冰C.③—冻雨与风沙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解析:第1题,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减少铁路对地面交通的影响,以及少占耕地;杭州湾大桥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备课组初一历史主备人_________时间5.20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清朝初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2.知道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耕织图》、《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




第九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中国的民族复兴一、阶段特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




《隋朝的创举:大运河和科举制》复习指导与练习【复习指导】1.简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条件和意义。2.简述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和五河概况。3.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功与过?4.简述隋朝科举制的背景、形成过程和作用。【知识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赵州桥D.大运河2.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ABCD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




第三篇中国地理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系列治理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的统治》教材分析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来源:]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播元朝系列影像资料及相关史料,




第页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难




第1课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考报告】考试内容考核要求必考加试秦统一六国b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秦始皇的功过c考点一(加试)秦统一六国(b)1.条件(1)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人民渴望: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都渴望统一。(3)个人才能: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4)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




《14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授课教师: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二.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三.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1.【导】播放视频《明朝的那些事》导入新课。2.【思】——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徭役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2.过程与方法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元朝的统治》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及民族融合、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展播元朝系列影像资料及相关史料,思考、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




第16课“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


